”
“为何?”他目光扫过台下许多面露思索甚至恍然的学生。
“因朝廷科举考校经义,根本目的,在于考察诸君能否融会贯通,以圣人之大道,解析当世之困局,提出可行之策。
譬如考题若为‘民为邦本’,诸君不可仅止步于写下‘《尚书》有云: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’。
更需深思:今日我大雍,民之困苦在何处?
是江南赋役不均,佃户终年劳作不得温饱?还是西北边陲,天灾频仍,流民失所无依?
多见学子引用注疏写道轻徭薄赋,设立义仓、平稳粮价等字面之策,但若他日尔等为官一方,又当如何运用‘轻徭薄赋’之策以解民困?如何设立义仓、平稳粮价以安民心?
这些,绝非注疏中之死文字,而是老夫当年在地方为官时,灾情发生后亲眼见老农因灾后税赋鬻儿卖女、流民沿街乞食哀鸿遍野后,方真正体悟之‘民本’真义!”
他的声音并不激昂,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,压在每个学子心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