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世文愿意从中周旋,帮着联络其余股东,陈秉文自然乐见其成。
这样一来,他收购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。
接下来的时间,徐世文不仅介绍了屈臣氏的财务状况、生产情况、员工结构和潜在的法律风险,还和陈秉文聊到关于屈臣氏的发展方向。
两人越聊越深入,从屈臣氏百年历史,聊到现代零售业的挑战与机遇,再到饮料市场的广阔前景。
最后,徐世文感慨说道:“陈生,不瞒你说,我在屈臣氏这么多年,深知它最大的问题并非资产不良。
而是机制僵化、缺乏创新动力,在和黄体系内得不到重视,就像一头被捆住手脚的雄狮。
如果能解开束缚,给予正确的方向和资源,它一定能重新焕发活力!”
陈秉文笑着安慰道:“放心吧,徐经理,会有这一天的。”
早茶结束,回到伟业大厦,陈秉文把与徐世文会面的情况告诉了方文山,并让他负责接下来与徐世文的接洽工作。
争取短时间内,通过徐世文尽快与刘志堂等其他小股东签署股权转让意向。
等这一切谈好之后,立刻以陈记食品的名义,正式向和记黄埔董事会发出收购其持有的屈臣氏股权的要约,摆明车马。
“除此之外,你再与汇丰银行旗下的获多利联系一下。”陈秉文对方文山补充道,“以咨询‘并购融资可行性’的名义,探探他们的口风。”
方文山立刻领会了陈秉文的深层意图:“陈生,你是想.一石二鸟?既试探汇丰对这笔交易可能的态度,也为后续可能的上市融资埋下伏笔?”
“没错。”陈秉文赞许地点点头,“获多利是汇丰系的企业融资和投资银行部门,他们对和记黄埔的财务状况、汇丰对韦理策略的支持程度,乃至沈弼本人的想法,都可能有内部的判断。
我们以潜在上市企业的身份去接触,比直接去和记黄埔敲门要自然得多。”
随着陈记规模越来越大,以后少不了要和银行等金融界打交道。
而汇丰作为港岛隐形央行的存在,不仅掌握着印币权,还通过庞大的商业网络和持股,影响着几乎所有大型企业的命运。
和黄、太古、怡和这些英资巨头的兴衰,背后都离不开汇丰的意志。
陈秉文知道,随着回归时间越来越近,港岛的英资巨头都在向岛外转移资产,收缩在港投资。
而汇丰作为英资的龙头,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寻找能够接盘、维持局面的本地“接盘侠”。
当年李家成以近乎白嫖的价格,拿到和黄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