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天殿内,茶案上的岩茶早已凉透,沸水尚在傅凝蝶面前的铜壶里咕嘟作响,水汽已氤氲着漫过袁承志横置的金蛇剑,将剑脊上的纹路被映得忽明忽暗,倒像江闻此刻沉凝的神色。
说起武林大会,江闻在金庸江湖中参与过的不在少数,算起来无非是以下几种。
第一种讲究大义归属,类似于天下五绝华山论剑、郭靖夫妇大胜关英雄会、嵩山五岳并派大会。
这类武林大会不管名头是“争夺九阴真经”、“抗元保境安民”还是“事关五岳存亡”,都是借某种名义将合法性抓在手里面,没来参会的自然就丢失了某种宝贵资格,以至于铁掌水上漂裘千仞武功已然不逊色五绝,却还是对此耿耿于怀,乃至成为心魔。
第二类聚焦于权斗之术,比如成昆策划的少林屠狮大会、任我行的五毒教总坛大会、黄蓉第一次参加的丐帮君山大会。
这类武林大会实则是争夺追逐主导权的各方势力,召集在某个议事场合解决内部问题的活动,大会并无某个确切的目标,因此强势者可以以势压人,善借势者也可乘风直上,大会权局常因外变而骤改。
第三类侧重于合纵连横,譬如少林方丈殒落的少室山英雄会、杏子林丐帮大会、武林各派齐至的武当张三丰百岁宴。
这类武林大会就比较诡谲了,往往是某些较为弱势的群体,需要通过仪式造境与舆论掌控来审判某个强势方。当时萧峰为救阿朱,已独闯聚贤庄,饮断义酒,与天下英雄为敌,谁都知道没办法留住他,因此只能从第二类大会转为第三类大会,让他即便武功盖世,也注定众叛亲离、退出江湖。
江闻细细思索了一番,觉得后两种这类武林大会,过度依赖阴谋诡计可能引发反噬,需在「阳谋」与「阴谋」间找到平衡,而明确的意图和广泛的人脉网络才是凝聚人心的关键。
“袁大侠所言‘紧要一步’,莫非是指‘名正言顺’的由头?”
江闻指尖摩挲着案角雕纹,目光落在殿外渐沉的暮色里,“确实,我也知这名头不足,压不住江湖人的心思——毕竟无实利、无大义,很难让豪杰甘心远道而来。”
这一点江闻自然也了解,就像广州之乱的前提,是五枚师太拿出了伪作崇祯遗诏并背书,硬生生将“反清复明”老套路变成了“造反有理”新气象。
可如果只是照搬照抄宋献策的思路,很难想象武夷山上打出一支“反清”旗号有什么用处,最大的可能是偌大江湖谁也不愿意前来会盟,毕竟就凭武夷派现在这点名声,路费车票也不给报销,暂时很难让人提起兴致